|
半導體材料專題報告:市場空間巨大,國產替代大有所為國內半導體材料產業鏈全面盤點 半導體產業鏈可以大致分為設備、材料、設計等上游環節、中游晶圓制造,以及下 游封裝測試等三個主要環節。半導體材料是產業鏈上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 在芯片的生產制造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。根據半導體芯片制造過程,一般可以 把半導體材料分為基體、制造、封裝等三大材料,其中基體材料主要是用來制 造硅晶圓半導體或者化合物半導體,制造材料則主要是將硅晶圓或者化合物半 導體加工成芯片的過程中所需的各類材料,封裝材料則是將制得的芯片封裝切 割過程中所用到的材料。 各個環節的材料基本都有國內企業參與供應 1、基體材料 根據芯片材質不同,分為硅晶圓片和化合物半導體,其中硅晶圓片的使用范圍 最廣,是集成電路 IC 制造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原材料。硅晶圓片全部采用單晶硅 片,對硅料的純度要求較高,一般要求硅片純度在 99.9999999%(9N)以上, 遠高于光伏級硅片純度。先從硅料制備單晶硅柱,切割后得到單晶硅片,一般 可以按照尺寸不同分為 6-18 英寸,目前主流的尺寸是 8 英寸(200mm)和 12 英寸(300mm), 18 英寸(450mm)預計至少要到 2020 年之后才會逐漸增加 市場占比。全球龍頭企業主要是信越化工、SUMCO、環球晶圓、Silitronic、LG 等企業。 相關上市公司主要有:上海新陽、晶盛電機、中環股份、保利協鑫(港股) 化合物半導體主要指砷化鎵(GaAs)、氮化鎵(GaN)和碳化硅(SiC)等第二、 第三代半導體,相比第一代單質半導體(如硅(Si)、 鍺(Ge)等所形成的半導 體),在高頻性能、高溫性能方面優異很多。三大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中,GaAs 占大頭,主要用在通訊領域,全球市場容量接近百億美元;GaN 的大功率和高 頻性能更出色,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,目前市場容量不到 10 億美元,隨著成本 下降有望迎來廣泛應用;SiC 主要作為高功率半導體材料,通常應用于汽車以 及工業電力電子,在大功率轉換領域應用較為廣泛。 相關公司主要有:三安光電、海威華芯 2、制造材料 拋光材料 半導體中的拋光材料一般是指 CMP 化學機械拋光(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)過程中用到的材料,CMP 拋光是實現晶圓全局均勻平坦化的關鍵工 藝。CMP 拋光的原理是是在一定壓力下及拋光漿料存在下,被拋光工件相對于 拋光墊做相對運動,借助于納米粒子的研磨作用與氧 化劑的腐蝕作用之間的有 機結合,在被研磨的工件表面形成光潔表面。 拋光材料一般可以分為拋光墊、拋光液、調節器和清潔劑,其中前二者最為關 鍵。拋光墊的材料一般是聚氨酯或者是聚酯中加入飽和的聚氨酯,拋光液一般 是由超細固體粒子研磨劑(如納米級二氧化硅、氧化鋁粒子等)、表面活性劑、 穩定劑、氧化劑等組成。 根據SEMI和IC Mtia數據,2016年全球拋光材料的市場規模大約16.1億美元, 其中國內市場規模約 23 億元。全球拋光墊市場幾乎被陶氏壟斷,拋光液市場則 主要由日本的 Fujimi 和 Hinomoto Kenmazai,美國的卡博特、杜邦、Rodel、 EKA,韓國的 ACE 等企業占領絕大多數市場份額。 全球半導體市場巨大,材料產業由外企主導 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空間巨大,仍有持續增長動力。2018 年全球半導體材料銷 售額已經達到 519 億美元,同比增長 11%,其中晶圓制造材料(包括硅晶圓和 化合物半導體等基體材料)全球銷售 322 億美元(同比增長+16%),封裝材料 全球銷售 197 億美元(同比增長 3%)。由于半導體芯片尺寸日趨縮小,封裝材 料的市場增速明顯小于晶圓制造材料。 ![]() 從銷售區域分布情況來看,東亞地區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。根據 SEMI 數據, 2018 年中國臺灣憑借其龐大的代工廠和先進的封裝基地,以 114.5 億美元連續 第九年成為半導體材料的最大消費地區,市場占比 22%;中國大陸半導體材料 市場銷售額 84.4 億美元,市場占比 16%;韓國和日本的市場銷售額分別為 87.2 和 76.9 億美元,市場占比分別為 17%和 15%。東亞地區的半導體材料銷售額 占到全球市場約 70%,成為當之無愧的半導體產業全球制造基地。 ![]() 全球晶圓產能仍在擴張,半導體材料需求增長動力仍然強勁。根據 IC Insights, 在經過 2017 年增長 7%之后,2018 年和 2019 年全球晶圓產能都將繼續增長 8%,分別增加 1730 萬片和 1810 萬片。在這兩年中,眾多的 DRAM 和 3D NAND Flash 生產線導入是晶圓產能增加的主導因素。預計 2017-2022 年全球 IC 產能 年增長率平均為 6.0%,而 2012-2017 年平均為 4.8%。半導體材料的市場需求 基本上與晶圓產能情況保持密切聯系,全球晶圓產能增長為上游半導體材料行 業帶來了強勁的需求。 2018 年全球半導體材料銷售規模在 519 億美元,其中基體材料、制造材料、封 裝材料占比分別為 23.4%、38.7%和 28.0%。根據細分統計數據,制造材料中 電子特氣、掩膜版、光刻膠的市場占比最大,合計占到制造材料的 61%。按照 未來硅片尺寸越來越大(18 英寸將成為主流)的趨勢,我們預計基體材料的占 比將變小,制造材料的占比將有望擴大。 ![]() 海外企業占據半導體產業鏈的絕對份額。歐美、日韓臺等國家和地區是全球半導 體巨頭的主要所在地,根據 WSTA 數據,2018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 4373 億美元,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約為 1220 億美元(占全球約 28%),中國已經成 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。中國在半導體消費市場上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, 但是半導體產業中的市場占比卻非常有限,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企業中沒有一家 是來自中國。 ![]() 半導體材料行業同樣也是由外企主導。我們在第一部分盤點各種材料的市場規 模以及全球龍頭時,基本可以看到各類細分材料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海外 企業所占據,國內企業目前還處于努力嘗試國產化替代的過程當中。 乘國產化之風,半導體材料進口替代成必然趨勢 在上一篇半導體行業專題報告中,我們認為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雖然是一個十 分艱巨的任務,但是可以通過采取合適的策略,利用國內龐大的工程師紅利,輔 之合理的政策導向,國內半導體產業實現自主可控之路一定能夠實現。例如,在上 游設備、材料、設計等領域,在不同的細分賽道通過重點突破,則有望成功。在中 游晶圓制造及下游封裝測試領域,需要保持戰略定力,對新技術保持持續的研發投 入,對行業內領先企業保持持續跟進保證不掉隊,長此以往則有望達到國際一流水 平。 半導體制造產業向大陸地區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。根據 CEMIA 數據,2018 年國 內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794 億元。未來隨著中國半導體產能規模的繼續 擴張,以及全球半導體晶圓制造產業向大陸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,我們認為國內半 導體市場規模在全球占比還將繼續保持提升的趨勢。未來國內半導體材料的市場規 模毫無疑問也將繼續擴大,按照目前的行業增速,我們預計 2021 年國內半導體市 場規模將首次超過 1000 億元。 ![]() 只要國內市場需求足夠大,材料端實現進口替代將水到渠成。國內優勢明顯的 基建配套、龐大的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基礎、容量巨大的國內需求市場,已經培 育了不少優秀的世界級制造業公司。國內化工行業同樣受益于此,過去多年的 迅速發展,可以說國內化工在上游基礎化工原材料端已經獨步全球,除了一些 對資源稟賦要求較高的細分產業鏈之外,國內大部分大宗化工品基本上都已經 基本解決或者正在解決國產化的問題。雖然目前國內每年仍需進口占比不小的 化工品,但基本上都是以一些較為高端的精細化工品或者化工新材料為主,半 導體材料就屬于主要依賴于進口的化工品。 以鋰電池材料為例,10 多年前國內鋰電池產業剛開始發展時,國內精細化工材 料的生產能力較為薄弱,且當時鋰電池主要是以 3C 消費類電子產品使用為主, 市場需求空間也相對較小。因此當時國內鋰電池材料基本都是以進口為主,國 產化率提升的較為緩慢,國產鋰電池材料很難進入到主流的鋰電池生產廠(如 東芝、三星、LG 等)的供應鏈當中。但是自從 2011 年*將新能源汽車列 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,且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國內動力鋰電池產業鏈迅速 發展,鋰電池的市場規模也隨之打開。在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之下,大量 企業投入巨額資金到鋰電池材料的研發和產能擴張,國內鋰電池材料迅速完成 國產替代的進程。在 2017 年,鋰電池四大材料就基本完成國產替代,甚至有 部分材料能夠實現出口,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。國內鋰電池產業鏈以極其優秀 的制造能力,以及完備的產業配套,甚至吸引全球鋰電池汽車龍頭公司特斯拉 到國內建廠生產整車。鋰電池材料產業鏈的成功先例,無疑對國內發展半導體 材料產業鏈有著良好的借鑒作用。 目前我國半導體材料的國產化率約為 20%,如果 5 年后國內半導體材料能基本 實現國產化,再考慮到國內半導體材料整體市場規模在 5 年后至少增長 50%, 那么 5 年左右的時間里國內半導體企業的整體銷售額將擴大到目前的 7-8 倍。 目前國內半導體材料的市場份額較為分散,未來市場份額必然會集中到少數幾 個龍頭公司。我們認為國內半導體材料行業必然會出現幾個在 5 年內連續保持 高速成長的企業,緊緊跟隨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的趨勢,營業規模擴張的 空間在 10 倍以上。 |